(资料图)
浙江打造全域“无废城市”,温州出了硬核成果——
小微危废统一收运体系建设 上榜“最佳实践案例”
本报记者 张琳 4月10日,浙江省全域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17个2022年度最佳实践案例。好消息是,温州小微危废统一收运体系建设榜上有名。 小微危废是什么?跟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有啥关系? 温州的小微企业众多,在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危险废物,各家量虽不多,分布面却很广。企业频频运送危废,花去不少费用。为了节省成本,多数小微企业会将危废积累到一定程度,再集中运出。但危险废物长期储存,存在环境污染隐患。 “有时候,企业愿意及时运,处置单位却不一定愿意上门。”市生态环境局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理由很简单:处置单位多有设置兜底消费,不足1吨的危废均按照1吨收费。同等距离下,跑一趟大型企业运危废,利润更高。 长此以往,小微危废渐渐成为我市“无废城市”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。温州的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并非让这座城市不产废,而是保持废物的“动态清零”。2021年,温州正式确定以小微危废收运体系改革为重点的“无废城市”创建目标。 其实,温州市小微危废统一收运体系建设试点开始于2018年。市生态环境局以二污普数据为基础,梳理出全市涉废企业,纳入第一批小微危废统一收运体系。 当年,收运体系将1400多家企业纳入网络,企业负责人完善信息后,只需要在“小程序”下单约好上门时间,就会有收运单位计划好路线,串点成线。路上“兜一圈”,就能把附近下单的企业危废尽数收走。2018年,有400多吨危废物通过该体系成功收运。 怎么让收运单位愿意来收?温州借鉴全省各地服务费制定情况,对小微危废收运服务费收取上限“封顶”,对特殊地段、特别品种可适当上浮。经过各方协调,取消了处置单位的“兜底消费”,企业按危废单个类别的实际处置量收费,仅这一项就可替小微企业省下近半的危废运输处理费用。 近6年来,温州小微危废统一收运体系越发完善。《温州市小微危废收运体系建设试点管理导则》出台,在准入条件、工作要求、工作流程、收费标准和监督考核5方面统一规定;小微危废统一收运“云平台”投用,实现产废企业-收运单位-处置单位的信息化闭环管理;全行业规范和危废服务协会探索建立,形成了专业化危险废物收集、贮存、转运、处置的技术团队。 2021年底,纳入收运体系的企业数达到了16823家;2022年底,达到17701家,转移利用处置危废11855吨。 现在,温州小微危废统一收运“云平台”已在谋划2.0版本;市生态环境局着手制订小微危废规范化收运地方标准,争取成为“省级标准”;营造“协会式自律”,进一步加强服务举措……靠着稳扎稳打,温州小微危废统一收运体系或将走得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