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侵权远隔千万里,维权如隔三秋长”。一些纺织企业用一句话描述被侵犯知识产权的感受时表示,维权难、成本高是普遍面临的难题。
(资料图)
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宁纺集团”)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和许多同行一样,从注册第一件商标开始。宁纺集团总经理徐建林向《中国纺织报》记者介绍:“1986年宁纺集团注册第一件‘灵音牌’灯芯绒商标,从此开启了知识产权注册为产品取得‘身份证’的道路。”
“过去,一些爆款花型,没几天市场里就出现仿冒了,让我们很无奈,同时维权成本也高,费时又费力。”据绍兴柯桥亚洲红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肖红梅介绍,2013年就将“亚洲红”进行了商标注册,是中国轻纺城内最早一批意识到知识产权重要性的经营户。自从有了花样版权证书,相当于让原创产品有了“身份证”,也让坚持原创的经营户有了更多底气。
“知识产权是个大范围,包括商标(公司商标、团体商标、地方商标)、专利(发明、实用、外观)、软著、著作权、商业秘密等,好多人根本分不清。因此,大家不能松懈知识产权宣传工作。” 深耕面料印花领域30年,浙江原色数码科技公司(以下简称“原色数码”)总经理张为海深知,一块原创印花面料来之不易,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。
如何让“身份证”更管用
随着技术不断进步,如何让“身份证”更好用、更管用?以与印花面料息息相关的花样版权为例,因其特殊性,如遇侵权,申请的是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,因为花样印制、销售周期可能在1个月左右,而版权注册拿证在45天左右。所以许多花样注册版权后,得不到实际保护。
在张为海看来,花样版权保护要从源头抓起,向数字化迈进。两年前,原色数码上线的“图来宝”数字版权备案系统,让系统备案的每一个在作品,都可以下载数字原创备案存证证书,当原创作品版权确权和维权的需要时,该证书的相关电子数据可以作为司法举证时的重要证据之一。
张为海表示,备案系统对花样版权发展有两大作用:其一是对原创的存证,原来版权进行注册周期较长,数字版权备案系统5分钟内就能给作者确权,避免了在正常注册过程中被别人抢注的风险;其二是对市场上的公版花型进行存证,让一些把公版花型进行注册的不良商户原形毕露。
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设计、专利、品牌等知识产权作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手段,推出一系列衍生产品等,形成在纺织行业的竞争性优势, 持续巩固市场地位。
细算起来,2023年已经是徐建林担任宁纺集团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第15个年头。从建组织、定制度、严考核到重奖罚,宁纺集团制定《科技创新奖励办法》《加强专利申报工作通知》等一系列文件,逐步实现了集团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。而这些,都由徐建林牵头带领全员参与,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。
在全员创新的氛围中,宁纺集团2019年首次取得知识产权贯标认证,2022年再次通过该认证。近3年来,宁纺集团共评选出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249项,从这些创新成果中,申请并获得了国家专利125件。
极具含金量的荣誉为何会花落宁纺集团?宁纺集团在知识产权工作推进中,立足印染,实现纺织全产业链知识产权布局,具体包括棉纺、棉织、印染、服装、热电、污水处理;立足纺织,实现集团所属子公司知识产权全覆盖,具体包括汉唐环保、欧凯纺织等;立足专利申请,实现商标、版权、专利和商业秘密综合保护;立足国内高价值专利培育,积极拓展海外专利布局。
对于品牌快速发展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,广州市格风服饰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格风服饰”)深有体会。格风服饰曾经历过两年多艰难的维权“斗争”,状告杭州某贸易公司恶意侵犯其“歌莉娅”商标,终以格风服饰的胜诉而尘埃落定。
“我们将持之以恒保护‘歌莉娅’的商标权不受侵犯,持续巩固市场地位。”格风服饰相关负责人表示,格风服饰每个季度都会对花型进行版权登记,对款式申请外观设计专利,对创新的生产技术会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,已拥有发明专利6件、实用新型8件和外观设计专利36件。
在宁纺集团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刘瑞宁看来,知识产权保护还可以立足专利技术,实现科技成果和标准制定相贯通。宁纺集团获得的“一种防化学品面料的加工方法”和“一种三防易去污工装面料的性能修复方法”,由该专利技术形成的“耐酸碱防溶剂涤棉工装面料的加工技术”获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,再由该产品于2021年制定完成了FZ/T 14021-2021《防水拒油防污免烫印染布》。
“知产”怎么变资产
科技创新日新月异,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衡量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。
近日,浙江凯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凯利新材料”)行政部知识产权负责人王芳忙着准备材料,申报专利质押贷款。据悉,此次凯利新材料将有5项发明专利进行质押,预计能拿到千万元贷款额度,让“知产”变资产,用于公司新产品开发。
王芳介绍,2021年,凯利新材料为3件发明专利上了保险,使得专利申请、维权以及非故意侵权赔偿更有保障,同时还获得了政府相关政策补贴。2022年,公司再将3项发明专利投保,可以说,公司内部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。
今年初,红豆集团重磅推出新型抗病毒面料舒适服装,实现“知产”产业转化。这款高科技产品联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孵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——深圳市力合云记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推出,历时7个月研发,申请的9项专利均获受理。
据红豆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,集团在组织做好专利管理、专利转化工作的同时,还建立专利信息数据库,定期对企业的技术发展状态、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;对同行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专利持有情况进行调查、分析,了解其技术发展的趋势,并按分析结果来建立自己的专利战略。红豆集团已经连续10多年专利申请超百件,目前累计申请专利4876件,其中发明1042件。
“我们一直非常注重从基础研究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着手,取得了一批重大知识产权成果。” 徐建林说,“目前,集团已与浙江大学、东华大学、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,承担省市级科研任务7项,重点攻克活性染料皂洗和污水超低排放技术难题,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10件、实用新型专利8件,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。”
他建议,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、高校院所加持、上下游骨干企业参与,形成“政产学研用”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,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瓶颈,创造知识产权成果。
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,一头连着市场。“企业在积极寻求相关专利技术来解决自身发展遇到的问题时,尚有大量高价值专利处于‘躺平’状态。” 徐建林罗列了一组数据。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《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》指出,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.9%,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.9%;相对而言,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.1%。
“由此可以看出,高校和院所的专利权人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匹配度不对称问题。” 徐建林表示,其实,很多企业都面临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,对新的产业技术需求旺盛,但是获取渠道有限。所以,如何唤醒高校“沉睡”的专利,是宁纺集团积极探索的课题之一。据悉,宁纺集团旗下汉唐宏远与浙江大学合作的脱硝催化剂专利转化项目,历时两年建设完成,自2016年实现产业化至今,已服务重点行业超50余家企业,新增经济效益突破1亿元。
为了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,宁纺集团拓展了专利导航项目。“专利导航项目具有明确区域发展定位、目标、方向判断和路径规划功能的‘多雷达’系统,可以帮助企业全面分析其创新能力、研发热点、主攻方向,发现警示潜在侵权风险。”徐建林说,印染、污水处理已成为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。未来,宁纺集团将与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合作,开展印染、污水两个方面的专利导航服务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