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滚动 > > 正文
新民艺评|如果赤诚看得见,那就是舞剧《热血当歌》的模样 全球速看料

来源:新民晚报   2023-06-01 14:21:17

如果赤诚看得见,那就是舞剧《热血当歌》的模样。


【资料图】

这部由湖南省歌舞剧院创排的剧目,昨晚以开幕舞剧的身份,为“舞动长宁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‘荷花奖’舞剧评奖”启幕。

在因循古典芭蕾舞剧制式的前提下,以“戏中戏”等戏剧创作手法融入创新舞蹈肢体的《热血当歌》,再现了田汉、聂耳、安娥与报童四位主人公之间因爱国而凝聚的澎湃情感。全剧在全场高歌《义勇军进行曲》之际,让台上台下悲喜相通、灵魂共融,既能感受到血肉筑起的长城,也能感受到青春燃烧出的历史、碰撞出的未来。

“荷花奖”舞剧评奖的最基本规则,就是这首先要是一部舞剧。古典芭蕾制式的舞剧,与中国戏曲一样,有程式化的规范。如,必须有表达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双人舞、表达人物个性与情感的独舞、呈现群像的群舞——其中包括与剧情风格完全不同的异域“风情舞”等。而三人舞、四人舞可视为双人舞的“变奏”。在这些舞蹈段落中呈现的舞蹈技术和艺术,也是打分重要项目。

《热血当歌》开场,是以“风情舞”弗拉明戈群舞让人眼前一亮的,这是第一出“戏中戏”。1930年6月,田汉改编的戏剧《卡门》一剧火遍全城。二三十位全身火红色弗拉明戈大裙摆的舞女,每人嘴里含着一把金色匕首,彰显独立女性的热情与刚烈,也暗含了人民挣脱桎梏、渴望平等的追求。这出戏中戏,也引出了男女主人公的相遇——安娥作为记者,采访了剧作家田汉。安娥为田汉拍了一张照,舞台最左侧投影出当年田汉本人黑白老照片;田汉为安娥拍了一张照,舞台最左侧又投影出当年安娥本人黑白老照片——现实与艺术,在舞台上共融。两人因弗拉明戈相遇,因而第一段双人舞也有弗拉明戈之风,恰能折射出情感的热烈。两人第二段双人舞则回顾古典芭蕾的底色。这两段双人舞,均展现出他俩精湛的舞蹈技艺。

第二出“戏中戏”,是1934年5月,田汉与聂耳共同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《扬子江暴风雨》,展现了码头工人与日军殊死搏斗的场面。舞蹈借助绳索、高悬于空的木箱等道具,形成了各种艺术化的肢体线条与场景调度。类似群体抗争的群舞场面,也在剧中时常出现,每次都有象征性的道具与动作。例如街头游行之际,有两扇亦分亦合的高大的铁门——合起来时,铁门后的人们仿佛如被锁在铁皮屋里一般呐喊;分开来时,则是田汉与安娥两人各自奋力把铁门拉开……既能展现群舞场面,也能推进剧情发展,还能凸显人物性格。

第三出“戏中戏”,则是1935年田汉编剧的电影《风云儿女》,推进了时代的风起云涌,剧情主题逐渐升华……与此同时,编导十分注重与观众的情感共鸣,电影《风云儿女》之前,也是由田汉作词的《四季歌》群舞,又呈现出与弗拉明戈完全不同的江南文化风韵。熟悉的曲调与旗袍舞的视觉,对上海观众而言,颇有亲和力。

该剧在戏剧框架内不仅赋予了舞蹈充分的表达空间,也注重戏剧手法的创意。例如,报纸成为全剧贯穿意象。聂耳在路上搭救了报童,他作曲、安娥作词的《卖报歌》,凝结了他们三人的友谊。全剧的时间线,也凭舞台纱幕上报纸的时间、新闻如“九·一八”等推进。有一段田汉口含整张大报纸,挥洒悲愤情绪的独舞,令人印象深刻。报纸接连展现丧权辱国的新闻,而田汉口含整张大报纸,仿佛戴着髯口的老生,融入戏曲肢体元素的舞蹈呈现出独怆然而涕下。并且,报纸还成为群舞中群众游行、高呼口号的“道具”,肢体情绪的“延伸”,与聂耳手中始终挥舞着的琴弓,互相呼应。

音乐,也颇为讲究。剧中既有西班牙风情,也始终以传统戏曲为底色,开场音,就是板子。田汉是湖南人,因而湘剧高腔和长沙弹词,时常显现。而聂耳出场时,则手持琴弓且以其擅长的小提琴为主旋律,贯穿始终。报童出现时,则以《卖报歌》为主旋律。当他被害之际,唯美的四人舞展现出四人极致的情感。报童在天幕处消失,进而让抗日激情层层叠加……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奏响。

国歌因热血而生,热血为国歌而涌。

赤诚之色,就是青春之色,也是我们血脉相连、怦然心动的底色。(朱光)